2014年7月22日,实践团奔赴湖南,对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磺厂周围环境及居民生存现状开展专题调研。
7月23日,上午7时30分,实践团来到鹤山村中进行村民走访。第一位典型的爷爷82岁,看起来精神还好,却患有癌症,腿内侧有砷瘤,奶奶也患有砷中毒,由于胚灰四处飘飞,其院中泥土上也有残渣,鸡从上面走过,鸡爪就肿了,看着家中陈旧破烂的摆设,奶奶说,政府给过一次性1000元补贴,没有其他收入,对于愿望,奶奶低沉的说:只希望自己的子孙都搬出去……第二位典型的爷爷,年轻时担任过班长,民兵营长,村领导。奶奶说,爷爷可以清楚的讲述出村子从磺厂存在开始的历史,可惜表达已经表达不出了。爷爷也是癌症患者,身上有不少砷癍,手指是凸起的疙瘩,临走时,奶奶握住实践团同学们的手说:希望能够帮帮他们。大家心里异常沉重。走访继续,绕过很多弯路,来到了龚兆元家中,首先是家中的贫困程度,让刚进门的同学们都诧异不已,家门前是开裂的土路,家中屋顶是透光的,各处摆设也如同上个世纪。龚兆元及其弟弟龚兆直均患有皮肤癌,且家中所住小院共有十六口人患病去世,我们刚到时,龚不愿接受采访,在说明大学生身份及来意,向其展示了宣传单后,他主动拿木椅要我们坐。其向我们展示出癌症诊断证明,还有政府的一次性1000元补偿,其中检查费100元,手续费50元,实际到手800余元,龚兆元说除此之外只能自生自灭。
通过一天的走访,团队大致了解了村中居民生存现状,所见让大家瞠目,也让大家反思环境保护与矿业开采、化工发展的关系,更让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的崇敬与珍惜。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协助有关部门解决村民困难,村民生存现状能够早日改善。
7月24日,实践团来到磺厂医院对村中砷中毒及患病情况做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在磺厂社区附近分发砷中毒只是宣传单和采集附近河流水样供回校后在我校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水样检测。通过对磺厂医院赵院长的采访,了解到目前当地砷中毒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躯体排砷,一年一个疗程。国家目前对当地砷中毒的报销没有政策,在今年年底前可能会有一定政策出台,且报销只限于工人,农民不能够享受。医院针对砷中毒的防护工作暂时没有,只有进行砷中毒知识宣传的计划。对于当地砷中毒的现状,赵院长说,近年矿井关闭,环境有所好转,去年市政府普检,结果700多人砷中毒。采集完水样并发放完传单后,团队成员在村中走了一圈,了解当地整体面貌,小小的村庄,有几家殡仪用品店,街上要求搬迁补贴的标语也时常可见,曾繁盛一时的农贸市场破落衰败,风景秀美的河道沿岸,不敢想像的是水中有毒,土家特色的沿河木屋早已人去屋弃,禽鸟在河道中喝着水,不知祸福的飞去高高的山间丛林里……
接着,实践团一行又来到矿井附近,由于磺矿已被关停,进矿井的洞口也已被水泥封堵,大家所踩土地下面几百米都是空心的。矿井入口附近还有残存的废渣和雌黄雄黄,同学们也了解到今年初这里山上刚引进一种名为蜈蚣草的植物吸收砷,具体效果有待检验。趁着傍晚太阳不烈,实践团前往矿区山上,路过磺厂社区,一群中年妇女在跳广场舞。崎岖的山路,来不及擦去热汗,却被沿途山上美景吸引,民居坐落在大山腹部,炊烟袅升,在屋顶与山间位置的盘山公路上,不时大卡车呼啸而过,一瞬山间便恢复原态,只剩下潮热的空气和宁静的思考。前方便是矿井,都已经水泥封堵,虽然是半山腰,设施却很齐全,足见当年的繁荣,只是现在已破旧不堪,我们大学生能做些什么?这卡车的呼啸声如大山的嘶嚎,山间河水如大山的脓水,矿业开采和化工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存家园之间到底该如何抉择,大家陷入深思。
7月25日上午七点,大雨,实践团被村民热情邀请,来到最后一户采访村民家中——一位丈夫皮肤癌去世的奶奶。来到家里,奶奶向大家介绍家里情况,奶奶家中地下全被挖空,在国有大矿倒闭后私人承包的十年里,挖矿昼夜不停,没有规划,奶奶家的墙壁都已被震裂,奶奶目前也是皮肤癌患者,身上有成片砷癍,小的时候呈红色,一两个月后发展为黑色并会爆开,家里无生活来源,每月55元老年保过活,子女均外出打工,家中孙儿一个,奶奶家的房子是老两口自己动手修建的,政府征地时,一块不小的地皮,要价16万,全队100多人凑不出。奶奶的想法依旧简单:子子孙孙不能这样下去!采访完老人,实践团乘车回到县城,这次磺厂附近环境及居民生存现状的调查实践,也至此告一段落。
短短几天的实践活动使团队成员加深了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明确生态环境与企业责任的联系,回校后,希望通过实践成果的的反馈,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真正帮助到当地的村民。也希望通过宣传,以辐射效应影响更多大学生,共同树立起在生态文明中求发展的化大学子之担当!
理学院团总支
理学院学生会
责任编辑:王陶冶